欢迎来到阅能服务平台官网!

  • 浏览量( 48 )
  • 加入收藏( 0 )

蓄电池储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
  • 作者:澳大利亚全球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
  • 出版社: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
  • 出版日期:2017年01月
  • ISBN:978-7-5170-5449-8
  • 页数:160
优惠价: ¥ 28.80
定价: ¥ 48.00

标签:新能源

图书详情
内容简介
目录
  • 内容提要
  • 本书编委会
  • 前言
  • 术语
  • 第1章 工作场所健康与安全(WH&##x0026;S)
  • 1.1 现场风险评估
  • 1.2 并网光储系统各组件安全性
  • 1.2.1 光伏阵列
  • 1.2.2 电池组
  • 1.2.3 逆变器
  • 1.2.4 燃机
  • 1.3 危害
  • 1.3.1 物理危害(非电气非化学危害)
  • 1.3.2 电气危害
  • 1.3.3 化学危害
  • 1.4 安全设备
  • 1.4.1 个人安全资源
  • 1.4.2 现场作业安全资源
  • 1.5 现场安全
  • 1.6 急救
  • 第2章 系统配置
  • 2.1 配置1:单台多模式逆变器单元
  • 2.1.1 光伏阵列
  • 2.1.2 多模式逆变器
  • 2.1.3 电池储能
  • 2.2 配置2:带独立光伏控制器的单台逆变器
  • 2.2.1 光伏阵列
  • 2.2.2 光伏控制器
  • 2.2.3 电池储能
  • 2.2.4 多模式逆变器
  • 2.3 配置3:通过互连开关装置相连的两台逆变器
  • 2.3.1 光伏阵列与并网逆变器
  • 2.3.2 电池储能与多模式逆变器
  • 2.3.3 互连开关装置
  • 2.4 配置4:含并网逆变器的两台逆变器直接并网
  • 2.4.1 光伏阵列与并网逆变器
  • 2.4.2 电池储能与多模式逆变器
  • 2.5 配置5:含并网逆变器的两台逆变器直接与特定负荷连接
  • 2.5.1 光伏阵列与并网逆变器
  • 2.5.2 电池储能与多模式逆变器
  • 2.6 电池与电网的交互许可
  • 2.7 削峰
  • 2.8 发电机
  • 第3章 电池特性
  • 3.1 电池储能及容量
  • 3.1.1 电池能量
  • 3.1.2 质量比能量密度和体积比能量密度
  • 3.1.3 电池容量
  • 3.1.4 放电深度(DOD)
  • 3.1.5 最大放电深度和日放电深度(日DOD)
  • 3.1.6 荷电状态(SOC)
  • 3.2 SOC计算
  • 3.2.1 比重
  • 3.2.2 开路电压
  • 3.2.3 放电和充电电压
  • 3.3 电池充电和放电
  • 3.3.1 放电倍率
  • 3.3.2 自放电速率
  • 3.3.3 充电倍率
  • 3.3.4 抗过充和过放能力
  • 3.3.5 放电截止电压
  • 3.3.6 电池效率
  • 3.3.7 电池电压
  • 3.3.8 温度的影响
  • 3.4 电池寿命和维护
  • 3.4.1 循环寿命
  • 3.4.2 析气反应
  • 3.4.3 电气维护——均衡
  • 3.4.4 物理维护——检修
  • 3.5 电池安装
  • 3.5.1 电池连接
  • 3.5.2 电池的失效电流
  • 3.5.3 安全需求
  • 3.5.4 位置选择
  • 3.5.5 充足通风
  • 3.5.6 电池后处理/回收
  • 第4章 二次电池技术
  • 4.1 电池类型概述
  • 4.2 铅酸电池
  • 4.2.1 电气和化学成分
  • 4.2.2 充电和放电
  • 4.2.3 失效问题
  • 4.2.4 富液式铅酸电池
  • 4.2.5 阀控密封铅酸电池(VRLA)
  • 4.2.6 安全和后处理
  • 4.2.7 可商业化铅酸电池
  • 4.3 锂离子(Li-Ion)电池
  • 4.3.1 工作原理
  • 4.3.2 种类
  • 4.3.3 放电曲线
  • 4.3.4 温度影响
  • 4.3.5 过充和过放
  • 4.3.6 故障电流
  • 4.3.7 电池管理系统
  • 4.4 锂离子电池衍生品
  • 4.4.1 锂离子单体和模块
  • 4.4.2 温度影响和热失控
  • 4.4.3 过充
  • 4.4.4 过放
  • 4.4.5 内置安全功能
  • 4.4.6 BMS工作原理
  • 4.4.7 集中式和分散式
  • 4.5 镍镉(NiCd)电池
  • 4.5.1 电气和化学成分
  • 4.5.2 充电和放电
  • 4.5.3 密封镍镉电池
  • 4.5.4 镍镉湿电池
  • 4.5.5 安全和回收处理
  • 4.6 镍金属氢化物电池(NiMH)
  • 4.6.1 电气和化学成分
  • 4.6.2 充电和放电
  • 4.6.3 安全和后处理
  • 4.7 全钒液流电池
  • 4.7.1 电气和化学成分
  • 4.7.2 充电和放电
  • 4.8 锌溴电池
  • 4.8.1 电气和化学成分
  • 4.8.2 充电和放电
  • 4.9 钠硫电池(NA-S)
  • 4.9.1 电气和化学成分
  • 4.9.2 充电和放电
  • 4.10 钠离子(NA-Ion)电池
  • 第5章 特定负荷选择与定容
  • 5.1 特定负荷选择
  • 5.1.1 驱动因素1:可靠性
  • 5.1.2 驱动因素2:平抑峰值负荷
  • 5.1.3 驱动因素3:电网与光伏系统之间交换电量最小化
  • 5.2 特定负荷评估
  • 5.2.1 预期脱网评估
  • 5.2.2 脱网期间的能量需求评估——使用表单
  • 5.2.3 功率因数
  • 5.2.4 负荷的多样性
  • 5.2.5 基于负荷曲线分析减少浪涌需求
  • 5.2.6 脱网期间的能量需求——使用交流功率分析仪
  • 5.3 案例
  • 5.3.1 案例1
  • 5.3.2 案例2
  • 5.3.3 案例3
  • 第6章 储能电池选型及定容
  • 6.1 电池技术的选型
  • 6.1.1 目的1:可靠性
  • 6.1.2 目的2:削峰
  • 6.1.3 目的3:尽可能减少光伏发电与电网间的电量交换
  • 6.1.4 系统约束条件
  • 6.2 电池组容量设计准则
  • 6.3 确定电池组电压
  • 6.4 电池组容量配置
  • 6.4.1 电池组必须提供的总能量
  • 6.4.2 最大放电深度
  • 6.4.3 最大功率需求和最大浪涌需求
  • 6.4.4 最大充电倍率
  • 6.5 电池单元并联设计
  • 6.5.1 场景1:电池组配置
  • 6.5.2 场景2:电池组配置
  • 6.5.3 场景3:电池组配置
  • 第7章 光伏阵列容量配置
  • 7.1 光伏逆变器配置选择
  • 7.2 光伏系统驱动因素
  • 7.2.1 因素1:系统可靠性
  • 7.2.2 因素2:补偿峰值负荷
  • 7.2.3 因素3:减小光伏系统与电网之间的交换电量
  • 7.3 系统约束条件
  • 7.3.1 系统总成本
  • 7.3.2 系统设备组成
  • 7.3.3 电网对储能电池的许可和交互能力
  • 7.3.4 空间约束条件
  • 7.4 案例
  • 7.4.1 案例1:光伏阵列容量计算
  • 7.4.2 案例2:光伏阵列容量计算
  • 7.4.3 案例3:光伏阵列容量计算
  • 第8章 太阳能控制器
  • 8.1 充电/放电周期
  • 8.2 控制器的类型
  • 8.2.1 开关控制器(脉冲调制式)
  • 8.2.1.1 并联型开关控制器
  • 8.2.1.2 串联型开关控制器
  • 8.2.1.3 案例
  • 8.2.2 最大功率跟踪(MPPT)控制器
  • 8.3 控制器的其他特点
  • 8.3.1 过放电保护
  • 8.3.2 温度补偿
  • 8.4 控制器类型与容量的选择
  • 8.4.1 标准PWM控制器
  • 8.4.2 MPPT控制器
  • 8.5 控制器的安装
  • 第9章 逆变器的型号、规格选型及参数调试
  • 9.1 逆变器的类型
  • 9.1.1 并网逆变器
  • 9.1.2 储能逆变器(电池管理系统)
  • 9.1.3 并网储能逆变器(电池管理系统)
  • 9.2 逆变器设计标准
  • 9.2.1 标准1:使逆变器与光伏阵列容量相匹配
  • 9.2.2 标准2:根据特定负荷要求确定逆变器容量
  • 9.2.3 标准3:基于电池再充电时间确定逆变器容量
  • 9.3 各种配置方式中逆变器容量配置小结
  • 9.4 不同系统配置方式中的逆变器容量选择方法
  • 9.4.1 配置1:单台多模式逆变器单元
  • 9.4.2 配置2:带独立光伏控制器的单台逆变器
  • 9.4.3 配置3:通过互连开关装置相连的两台逆变器
  • 9.4.4 配置4:含并网逆变器的两台逆变器直接并网
  • 9.4.5 配置5:含并网逆变器的两台逆变器直接与特定负荷连接
  • 9.5 并网储能逆变器参数设置及调试
  • 9.5.1 常用参数的概念
  • 9.5.2 建议流程
  • 9.5.3 储能逆变器的功能调试
  • 9.5.3.1 软件调试方法
  • 9.5.3.2 手动编程方法
  • 9.5.4 切换继电器
  • 9.5.5 定时器设置
  • 9.6 案例
  • 9.6.1 案例1:逆变器规格选型(一)
  • 9.6.2 案例2:逆变器规格选型(二)
  • 9.6.3 案例3:逆变器的规格选型(三)
  • 第10章 系统效率以及电池储能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
  • 10.1 系统效率
  • 10.1.1 组件效率
  • 10.1.2 系统耦合对效率的影响
  • 10.2 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3 拓扑1的效率和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3.1 效率
  • 10.3.2 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3.3 允许的计量
  • 10.4 拓扑2的效率和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4.1 效率
  • 10.4.2 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4.3 允许的计量
  • 10.5 拓扑3的效率和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5.1 效率
  • 10.5.2 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5.3 允许的计量
  • 10.6 拓扑4的效率和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6.1 效率
  • 10.6.2 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6.3 允许的计量
  • 10.7 拓扑5的效率和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7.1 效率
  • 10.7.2 光伏系统发电量
  • 10.7.3 允许的计量
  • 10.8 光伏发电通过电网给电池充电
  • 10.9 电网异常条件对光伏发电量的影响
  • 第11章 系统接线
  • 11.1 电缆尺寸
  • 11.2 线路损耗(压降)
  • 11.3 导体允许电压降
  • 11.4 过电流
  • 11.5 电路保护
  • 11.6 电池主熔断器设计
  • 11.7 电池隔离
  • 11.8 控制器保护
  • 11.9 电池柜接线
  • 11.10 完整的系统接线
  • 第12章 系统安装
  • 12.1 电池组安装
  • 12.1.1 电池柜布局
  • 12.1.2 电池组通风
  • 12.2 多模式逆变器安装
  • 12.3 开关柜内的系统互联
  • 12.3.1 拓扑1:单台多模式逆变器单元
  • 12.3.2 拓扑2:带独立光伏控制器的单台逆变器
  • 12.3.3 拓扑3:通过互联开关装置相连的两台逆变器
  • 12.3.4 拓扑4:含并网逆变器的两台逆变器直接并网
  • 12.3.5 拓扑5:含并网逆变器的两台逆变器直接与特定负荷连接
  • 12.4 开关柜
  • 12.5 计量
  • 12.6 标识
  • 12.7 安全设备
  • 12.8 调试
  • 附录 标准列表

编辑推荐